从低调到不再掩饰 阿里巴巴彰显数据野心 1

去年9月马云第一次把阿里巴巴的未来公开归结成平台、金融、数据三步走时,当即被市场理解的是平台,随后是金融。但阿里在数据上的企图心,相比前两者却有点被低估。

从几个星期前,阿里巴巴斥资七八千万美元收购友盟的传闻传出开始,虎嗅就隐隐感觉,阿里巴巴不想掩饰自己在数据方面的野心了。2013年4月1日到3日,在阿里巴巴分拆成2个事业部2个多月后,虎嗅在杭州跟阿里巴巴的管理层密集地聊了一圈,更加确认了这个判断。

从低调到不再掩饰 阿里巴巴彰显数据野心

数据布局

“阿里本质上,未来会是一家数据运营公司。”集团首席战略官曾鸣说。在新的公司级战略里,阿里巴巴正低调却尽一切可能地在数据上布局:

1 、候任CEO熟悉数据业务。陆兆禧接任马云担任阿里集团CEO分两步:1、 熟悉数据业务,2 、当CEO。在2012年7月,他出任阿里集团新设的首席数据官(CDO)。在2013年1月阿里分拆成25个事业部时,他分管的又是数据平台事业部、信息平台事业部、云OS事业部这些底层基础设施平台。

2 、筹建小微金融集团,准备进一步收集金融服务数据。

3 、对平台内自有的消费数据,设立数据平台事业部、以及横跨其他事业部的数据委员会,由首席商业智能官车品觉领头,进行数据挖掘、分析、形成产品,并帮助集团各个事业部打通底层的数据基础设施平台。车品觉举例说,阿里现在已经在内部使用的一款数据产品“黄金策”,可以提供的具体功能是:

用六七百个变量来衡量消费者的数据。如果问它:在上海有两张信用卡,并且用android手机的人是多少?它能回答说是200万人。我再问其中女生的主要年龄层分布?它能说大概是20到30岁。我还问两张和三张信用卡的人差异在哪里,它会发现三张卡的不如两张卡的人有钱。

4 、陆兆禧出任集团CDO之后,牵头在阿里内部搭建了一个开源的数据管理平台(其他采访源告诉虎嗅:这是马云钦点的项目),让各个事业部既保持独立性,又能实现底层的数据跟架构的共建共享。

此外,阿里内部还在玩的一个东西是个互联网化的SNS工作平台,所有员工在互动的同时都可以给对方一个点评——我喜不喜欢你,我觉得你这件事做得好不好——一年下来,每个员工都可以积累很丰富的可视化数据。阿里希望这个工作系统未来跟外部的客服系统打通。

5、 怀着“宁可错收一千也不放过一个”的心情,跟外部合作与收购,特别是在移动方面:

-比如,以8000万美元的最终价格收购友盟这个移动应用数据统计分析平台(此事未经阿里与友盟确认,乃坊间传言,八九不离十),同时还在跟另一家同类平台TalkingData的团队探讨收购可能性。

阿里虽然分拆后有独立的无线事业部,其他事业部自己也都有移动尝试,但还没涉及应用商店这一块。所以友盟、TalkingData这类平台能够收集和分析的新增用户数量、激活用户数量、用户在应用内的一些行为数据,阿里缺。

-比如,拉上银泰、复星、富春、四通一达、顺丰及相关资本和金融机构,首期投资1000亿元构建“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”,希望在8到10年内建立一个能支撑日均300亿元(年度约10万亿)网络零售额、24小时内货达全国任何地区的智能物流骨干网。

按集团秘书长郭靖的说法,这个骨干体系,可以让企业从互联网实时、准确的拿到需求数据,生产商品,分别把这些货预先放到骨干仓里,提高中国物流社会化的效率和成本。

-比如,跟新浪微博反反复复却始终不肯放弃的入股谈判。新浪微博的媒体数据、社区数据和导购数据,阿里缺。

-再比如,更早的2011年以前,阿里巴巴曾收购通用论坛程序提供商PHPWind、域名服务商万网、互联网数据分析平台CNZZ,就已经是在尝试掌握大部分中国互联网的底层数据。

抓到这些数据后,阿里巴巴能干什么?

阿里之外,某位业内人对虎嗅说,“阿里是从电商切入数据。未来阿里巴巴的数据野心非常非常大,希望成为下一级互联网的入口。它希望建立囊括所有与消费相关的数据平台,包括实体类商品消费数据、服务类商品消费数据、金融相关数据等等……希望自己能够集合所有最有价值的数据,然后在以自己的数据平台为中心建立Data Exchange Center。也就是说,谁想获得数据,上我的平台来,要么用货币来换,要么用数据来换。说穿了就象它们今天垄断电商一样。”

她又补充道:“百度其实是有资源与阿里巴巴一拼的,但是,对数据的理解和战略,远远赶不上阿里巴巴,百度还没有将数据上升到公司级战略,此事还未进入李彦宏的法眼。”

如果说百度没醒转过来,那我们看看谷歌。谷歌从搜索到Android到地图到看上去不太靠谱的无人驾驶车与谷歌眼镜,其核心也是数据的收集、分发与流转使用。谷歌从搜索切入做数据,阿里从电商切入做数据。殊途同归。

当然,阿里方面是不愿太去张扬自己在数据方面的全网野心。他们说得更多的是:怎么用数据为阿里的生态、尤其是商业生态服务。我们就顺着阿里目前的口径来看下:

1、先看25个事业部的拆分。本质上它们分成三类:

上层的垂直业务:淘宝、天猫、聚划算、本地生活、航旅等等,这些事业部有特定客户人群和特定市场价值。

下层的基础设施平台业务:云OS、支付、物流等等。

中间的共享业务平台:共享业务、商家业务、阿里妈妈等等,把上面的垂直业务里可共享的的部分尽可能抽象出来,同时又跟下面的技术设施打通。

2、支撑上述小系统、小平台自行循环生长的,就是数据。

有段时间马云爱抖一个包袱:全国最爱买比基尼的地区是内陆大省新疆,这个发现出自淘宝购物数据分析。阿里认为,平台内的数据可以做更多。

最直接的例子是,阿里日均能积累超过1000万个包裹的物流路由数据和重要节点的揽货、分捡、派送和末端递送的数据,这些数据将形成物流数据服务产品,从4月起面向国内前十大快递公司的老板发送。

淘宝负责人张宇(语嫣)还提到了另一种可能:“微博、微信现在都是很多人来制造信息、订阅信息。每个人都找自己想要的,也为生态圈贡献东西。这个就是正循环。淘宝也想找到这个正循环。”

此外,现在舆论相当关注的阿里金融,其核心也是数据。正如虎嗅此前发表的《天下网商》这篇文章说:“关于阿里金融的讨论,无论认定其未来会坚持走“小贷”路线,还是成立“担保公司”转而争取银行牌照,一个基本的背景条件都不会改变,那就是海量交易数据这座金矿。”